DSC09915.JPG 

約莫是今年四、五月吧,網路上看到 Jekyll & Hyde 音樂劇六月份即將在台北演出的消息,想著一定要去再看一次。

第一次看這齣戲應該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,那時還在美國念書,只要有機會,紐約百老匯正在上演的主要戲碼我都會去看;那年 Jekyll & Hyde 的巡迴劇團來到 Boston 演出,開心地邀了室友一起去觀賞。買不起前排太貴的票,朋友借我們一支手持式望遠鏡,就是電影裡歐洲貴婦觀賞歌劇時坐在包廂裡,優雅地用手拿著裝模作樣的那種,三不五時用一下可以清楚看到演員賣力演出的細節。

Jekyll & Hyde 不是個新故事,改編自金銀島作者 Robert Louis Stevenson 於1886年發表的小說,也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上演;飾演霹靂遊俠李麥克的 David Hasselhoff 亦曾演出男主角。故事主要述說 Dr. Jekyll 為了醫治父親的心理疾病,研發了能夠分離人性善惡本質的藥劑,但需要醫療委員會同意他進行人體試驗。在故事設定的十九世紀的保守年代,這樣的行為當然不被認同,於是 Dr. Jekyll 以自己作為試驗品。

服下葯劑後,在 Dr. Jekyll 的身上開始出現劇烈的轉變,出現了另一個名為 Mr. Hyde 的人格。不同於 Dr. Jekyll 的溫文守禮,Mr. Hyde 是個粗野狂放的殺人魔,Hyde 越來越強勢地佔據 Jekyll 的身體想成為主人格,Jekyll 則努力掙扎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,劇中最精采的橋段即為兩個人格的對抗,男主角的左右面以不同的造型象徵兩個人格,在一句接一句的歌聲中切換角色身分,緊湊而不突兀,完美區隔兩個身份的特點,這一段約三分鐘的表演緊張地令人屏息。

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,無法壓制 Mr. Hyde 的 Dr. Jekyll 選擇以自殺的方式,結束Hyde 以及自己的生命。

坦白說,台北場的演出我有點小小的失望,可能是因為我聽習慣的是十多年前 original cast 的原聲帶,不大習慣這次演出劇團改編過比較偏流行樂感覺的編曲,加上好像沒有看到樂團現場演奏,總覺得少了幾分味道。撇開音樂不談,故事的演出依然相當感人。

原本並沒有寫這篇關於 Jekyll & Hyde 網誌的心情,但這幾天突然想起多年前在美國觀賞這場表演時的一段小插曲。那個時候喜歡一個唸理工的男生,聊起喜歡劇中的哪一個橋段,他說當 Dr. Jekyll 決定以自己為實驗品,演唱著 "This is the moment" 表明決心的段落讓他好感動,然後夜半在實驗室一邊施打藥劑,一邊記錄發生在身上的變化,對他們這些常常關在實驗室裡的人,可能這樣的情景讓他心有戚戚焉吧,況且以自己為實驗體需要多大的決心。

然而,發現那男生是跟另一個女生一起去看這齣戲的事則是後話了。

只是回想起多年前暗戀的心情,想起了一些有趣的往事,也許就是在那樣的心情之下,這首 "Someone Like You" 彷彿唱出了心裡的話:

"If someone like you, found someone like me.  Then suddenly, nothing will ever be the same.  My heart will take wings, and I will be so alive.  If someone like you found me~~"  

而現在的自己,依然懷抱這樣憧憬的心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